印染工业随着丝绸织造业应运而生,坯绸经过整理、练染后,成为各种颜色的成品绸,质地柔软,成衣后穿上舒适。明清时期均用矿物及植物作染料,清末民初逐渐改用化学染料。民国时期,染料及助剂大多为进口,以德国、瑞士货为主。
新中国成立前,坛丘地区的蚕农自养蚕自织绸,手工织机织成的绸匹均为生绸,须经练煮染色后才能制衣。练绸过程为:把坯绸放在盛有桑柴灰液汁的铁锅中煮1~2小时,(边煮边用棒搅拌),再把煮后的熟绸放入盛有猪胰液汁的缸中浸泡后用清水漂清晾干。这种练绸方式俗称灰练。
坛丘集镇有2家染坊,徐力强开的三元盛染坊和周云奎开的李泰坊染坊。两家染坊均为前店后坊,沿河设置,利于用水、排水。工具设备简陋,仅有染缸与染棒。其中坛丘西村绍兴人周云奎家开的染坊砌造装有2只染釜(锅)的染灶,称双眼灶,可在釜内浸泡染液可升温或保温,进行连续或组合染色。两家染坊经营规模较小,主要为来料加工。60年代末,2家染坊因生意萧条而关闭。70年代至80年代初,坛丘印染业一片空白,坯布印染需送至盛泽或绍兴等地,路程远、速度慢,对丝织品销售的时效性影响较大。1983年12月,坛丘乡筹建印染厂(原名为坛丘染纱厂),厂址在坛丘大桥西岸北侧,1984年3月13日开业,厂名为吴江县坛丘福利印染厂。